那些名校毕业的平庸中年人……

发布日期:2019-06-27

中国人似乎总是喜欢把年龄按照十岁、十岁那样切割开来,所以在临近30岁、40岁、50岁这类年纪的时候,总是容易产生别样的焦虑和忧思。很多人在这些年纪的前后会突然间顿悟,随后毅然跳出当前的舒适区,开始闯荡另一种人生;但也有更多的人因为顾虑家庭等因素,在面对新的机会时瞻前顾后,最终没有踏上「质的跳板」,成为了靠「资历」博取「晋升」的普通人。


在漫长的职场生涯中,「学历和学校」代表的只是起点。倘若是名校毕业,那么便占据了职场生涯中较高的起点。也正因为此,人们常会对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另有期待,理所当然地认为「高开」对应着「高走」。然而,职场生涯中随时会出现新的关键节点,对这些关键节点的解读、判断和把握,以及个人准备度的高低,将决定整个职场生涯的发展曲线。


梅开二度花更艳


为了保护当事人,我们通常都会使用化名,但今天这个故事的主角有个江湖圈内的「花名」,所以就直接用这个花名「郭如是」来说故事吧。


1990年,某名校计算机科学毕业后,为了实现当时普通人成为「万元户」的最高梦想,郭如是白天去国营工厂下车间,业余则试做直销销售,又做过英文导游,最后还成为了上海滩的「四大男模」之一,在五年间拍摄了50多个知名企业的广告,参加过范思哲、杰尼亚在中国的开张演出。


95年底,郭如是从演艺圈退休,转身正业,加入某德资500强企业,成为一名超级程序员项目经理。28岁时,他遇到了职场生涯的关键节点之一:获得与所在公司来自纽约的全球董事会成员面谈5分钟的机会。谈笑间,大老板开口道:「把这个年轻人送到纽约的总经理培训班去。」


从此,「技术男」郭如是一路逆袭,凭借高强度、日均14小时的「劳模」热情,伴随着各种轮岗和历练,迎来了职位的爆发性成长,「一年一升迁」。仅4年多后,郭如是就成长为该集团旗下某公司的中国区CEO,年仅32岁。


然而,快速到达这个职位「天花板」后,郭如是的职业发展道路就开始变得波澜不惊。近9年半的时间内,郭如是都「停滞」在这个职位上。不惑之年,他开始思考该如何迎接自己的黄金时间段(40岁-60岁),他意识到:「我的局限是我,我的知识、我的经验。我需要突破我自己。」


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已成局限,郭如是立刻投身获取新知,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和KEDGE商学院的EMBA。2年后,郭如是成为两所学校的双学位优秀毕业生、明星校友,为未来的转型打下了知识和人脉的基础。


2009年,郭如是首次创业,但一年后,因为合伙人分歧严重而失败。重击之下,已经43岁的郭如是开始逃避,日夜沉迷在网络游戏之中,甚至几乎在虚拟世界里遗失了自己。但正是在这个人生低谷期,他突然顿悟:艰难迷茫之日,才是思考自己究竟是不是普通人的关键契机。


2010年,郭如是再次创业,与EMBA同学共同创立了新的咨询公司,同时开启了商学院的授课生涯。如今,十年一晃,公司旗下三品牌之一的郭如是品牌已服务了70多个500强及上市公司的CXO高管、导师、教练与培训客户,其教授的课程也广受学员欢迎。另两个品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

郭如是用自己的「折腾」为短暂人生创造了新的价值,以他自己的话就是:Life is short, but should be lived – 人生苦短,无暇平庸。


拳头要收回来,才能再打出去


老王今年36岁,正当壮年。2005年,老王从上海某985大学的计算机系毕业后,就进入了某知名的外企IT服务公司,还幸运地参与了位于新加披的海外项目,仅补贴就有70新币(约350元人民币)/天,在当年可谓是又有钱又有脸。同期的小伙伴都争先恐后地想去参加海外项目,但老王(那时候应该是小王)却开始思考:会JAVA的竞争者实在是太多了,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是什么?


于是,老王做了个与众不同的「愚蠢」决定:拒绝海外项目,扎根上海,借助公司的学习培训体系,开始学习并实践当时人才相对稀缺的SAP系统开发。这后来也成为他职场生涯中的关键转折点。一年多后,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组建SAP团队,老王便顺应市场潮流,跳槽去了某家印度软件公司,薪资几乎翻了一倍,专门做SAP系统开发,负责远程支持全球的海外项目。


2009年,老王再次跳槽,加入一家财富500强的管理咨询及信息技术公司。当时恰逢某世界品牌500强的快消公司需要上全中国的SAP系统,老王成为了进入该项目的第一个技术人员。该项目的投入资金高达几千万,涉及范围包含该公司位于全国的数十家工厂。老王在几年内随项目走遍了天南海北,和形形色色、不同业务模块的顾问及企业管理者打交道,接触到了宽度、深度都远超从前的知识、信息和挑战。


「SAP项目涉及的范围可大可小,同样工作年限的人,可能积累的项目经验是千差万别的。我算是接触到SAP的所有模块了。」四年后,老王已经成长为该项目技术团队的一把手,薪资也在该市场上达到了饱和高度,但他又开始了新的思考:就一直做技术了吗?不,我要做整个项目的负责人。


坦白讲,从技术负责人到项目负责人,老王的实力还有一定的差距。然而,通过积极的机会搜寻和前期积累,老王收获了某外资公司的「橄榄枝」,只是薪资一分不涨,跳槽还将损失半年的奖金。这是老王职场生涯中的又一个关键转折点。此时的老王已经有美妻、有娇女,面对金钱的无妄损失,他犹豫了,但他的妻子却告诉他:「拳头要收回来,才能再打出去。」


至于老王现在的职位和薪资,就留给各位想象吧。


什么决定了你的上限?


笔者曾有幸与一位世界500强的副总裁当面交流。当问及她的成功经验时,她与笔者分享了她自我践行的「3C」模型:competence(能力), commitment(承诺)& chance(机会)。名校毕业者大多天资聪颖,但凡付出时间、心血和努力,在前两者上并不存在劣势,但机会、或者说对机会的洞察和把握,却是因人而异的。


那些最终走向平庸的中年人,总体上分为两类。一类是自己主动选择了平庸,背后的逻辑大致上等同于「知足常乐」,就好像《蜡笔小新》中的野原广志(小新的爸爸),每天过着平凡、幸福的生活,最大的梦想只是回家能够喝上一杯冰镇的、略带苦味的、冒出好多气泡的啤酒。


另一类人则是被动选择了平庸,差不多属于「庸不自知」,在无意识中给自己的职场生涯设定了边界和上限。这个限制可以是专业、岗位和行业,也可以是薪资、职级和城市。在小范围内,或许确实不存在机会和「跳板」;但在更大的范围内,机会一定存在,并且会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

我们遇到过太多触及现有职位「天花板」的人,内心一边渴望着「跳」出去,一边又顾虑重重:企业文化不适应怎么办?岗位职责中有不熟悉的部份怎么办?跳槽致使薪资有损失怎么办?……但凡犹豫不决、徘徊不定的人,大多数情况下,最终都错失了很好的机会(可以解读为他们自身的准备度和承诺度还不够,因此失败是必然结果)。当然,我们也遇到过年薪直降100万、但经过全面评估后仍然果断跳槽的候选人,他后来果然发挥了更大的价值,薪资也水涨船高、远超从前了。


如果主动选择平庸,那么也是幸福;但最痛苦的,却是那些因徘徊不定,而最终走向波澜不惊的人。每一种选择里,本就包含了相应的代价,有得到的,必定就有失去的。未知中可能有无畏的失败,也可能蕴藏着更大的成功。


愿志存高远的人,都可以洞察和把握职场生涯中的关键节点,实现人生的一路凯歌。


© 2020 上海鸿景领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 沪ICP备2020033319号-1 沪公网安备31010402008682 Designed by wanhu.
关注领炫订阅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