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下班后开顺风车的外企中层
发布日期:2020-06-11
X君今年40多岁,在一家外企担任中层管理者,之前历经过外企、民企、国企,以及创业期的公司。兜兜转转一圈之后,最后还是回了外企。
X君心里清楚,外企的辉煌正在落幕,未来更大的机会在民企;近来时局动荡,裁员的故事也时常听说,但他还是觉得自己和外企的文化更加契合些。
人性化的奋斗,下班后做些喜欢的事
此前X君在民企工作时,收入水平比在外企更高;相应地,工作压力也更大,工作时长也更长。工作不到一年,X君已心生不悦,正好外企的前老板有意将他招回来,于是便顺水推舟地又回了外企。
每家外企的风格略有差异,X君所在的外企还是相对来说,比较重视工作与生活平衡的。没有项目的时候,X君每天准点下班,倒是多了些闲暇。不同于其他人的「持续学习」,下班后,X君最喜欢的活动是开顺风车,每个月都能赚不少外快,多少弥补了些工资上的薄弱。他开顺风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钱,而是喜欢和陌生人聊天,觉得这样自在。
对X君来说,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工作的奋斗,已经不适合他了。他现在的奋斗是顺其自然的,是从心所欲的。
你问他,现在外企境况不好,担心裁员否?
他笑答:「反正目前还行,要是哪天真的被裁员,又找不到新工作,我就全职开顺风车,没什么可焦虑的。」
你再问他,你在外企好歹是个中层管理者,开顺风车不怕被熟人看见笑话吗?
他又笑道:「我朋友都知道我开顺风车,这有什么呢?我愿意开,就开;不愿意开,就不开。要真有人觉得这是个笑话,那就让他笑去吧,反正我挺开心的。」
人人都说,人生职场要有Plan B,又有多少人,自我限制了Plan B?就算是知名外企的中层管理者,当个快乐的司机,又何妨?
不适合的,就别强迫自己顺应主流了
5月底,我们发过一篇文章《大企业,是梦想还是执念?》,讲到一个我们观察到的现象:凡是只在小厂工作过的技术人员,最后都卯足了劲儿,一定要去大厂镀镀金。这种想法的比例几乎达到了100%。
今年3月,L君准备换份工作,便开始在市场上看机会。由于他本身技术相当过硬,有多家企业同时给他发了offer,其中既有诸如BAT的大公司,也有刚经历A轮的创业公司。L君权衡了很久,最后还是选择去了某家大厂。然而就在几天前,L君却选择了裸辞。其中的原因不便细说,只能说,L君并不适合大厂。大厂有大厂的规则、制度和文化,他的技术适合大厂,他的性情不适合。
另一边,我们认识一位创业公司的上海技术负责人,90后的天才,有那么些傲气,有时甚至连创始人的话都当作耳旁风。他就想得很通透,不去大厂。他的原话是:「大厂里,傻逼的事儿太多。」
在概率上,去大公司的好处多于去小公司。应届生没有练就识人的本事,去大公司是最稳妥的选择,但已经工作多年的人,就未必要执着于公司的规模了。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却无处施展抱负,或者心气略高于才气的人,可能去规模稍小或发展较早期的企业,反而会更受老板的重视,有更好的平台来施展才华。虽说「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」,但金子也没必要非和钻石较劲,换块黄土地,金子就是传说中的神。
考倒数第二的小女孩,照样可以很快乐
前几天有个微博热搜,让我挺有感触的。
一个小女孩满脸灿烂笑容地从学校里跑出来,扑到接她放学的妈妈怀里:「一个好消息,一个坏消息,你想先听哪一个?」还没等到妈妈给出答案,这个小女孩就抑制不住自己的快乐,抢答道:「好消息是我这次考试进步了,考了班级倒数第二;坏消息是,我还是没有及格,哈哈哈哈哈。」
在那个视频下,有夸孩子笑容有感染力的,也有夸父母家庭教育好的,但还有大量的声音是表达质疑,或者好心劝诫的。
「这都能笑得出来?」
「小时候还是要苦一点,小时候快乐,长大了就要吃苦。」
「考个倒数第二还不知耻。」
……
这个小女孩,或许现在成绩还不够好,但她正面、积极、乐观,不容易受挫。十年后,再论英雄也不迟。
我们总会有些刻板印象、主流观念:工作要找钱多的;公司要找大公司;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……与之相应地,是媒体和社会不断强化的焦虑感。
20岁出头的职场新人来问我们:「怎么样才能在40岁不被淘汰?」
还在读大学的普通学生,一心只想去那几家头部公司实习,对其他机会不屑一顾。
偶尔考了第二名的学霸在深夜痛哭;作弊被发现的大学生,选择了跳楼……
职场从来不只有一条路,管理通道之外,还有专家通道。在企业金字塔式的结构下,最终能跻身塔尖的,本就是极少数。角力的过程中,时运不济的、站错队的、实力略逊一筹的,转身做一个专家,可能会比高管更自由,更灵活。
再不济,还可以像X君一样,开个顺风车,开开心心和陌生人唠嗑。不管30岁、40岁、50岁,永远都会有活路。
只要今天比昨天更好,就值得快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