降薪跳槽,你去吗?

发布日期:2019-09-10

降薪跳槽,确实不常见,特别是对于中高段位候选人,且不说涨薪幅度不达预期都不接受,更何况降薪。如果遭遇如此事件,候选人坚决拒掉offer的同时,一定会内心澎湃:


  • 以为我是讨饭的叫花子吗?

  • 这家企业有病,居然想得出来降薪请我去!

  • 缺了你这家企业我就活不下去了?

  • 也太不尊重人了吧!

  • 不与市场行情接轨,怎么请得了优秀的人!

  • ……


降薪跳槽,偏偏有人就这么做了

过去十年,F君一直呆在某传统行业的某知名外企,日子可谓「事业无忧、钱财无虑」。一来,该外企的薪资福利水平始终维持在行业的75分位左右;二来,F君在这家公司经历了所在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,薪资也几乎每年较大幅度普涨,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高收入者。


可是近年来,F君明显感受到,所处行业在走下坡路。不仅如此,F君已经头顶「天花板」了。尽管在公司风平浪静,但这种一眨眼就望到头的感觉,让F君不免有些心慌。


就在这个时候,一家民营的科创企业向他伸出了橄榄枝。虽然职级并未明显提升,甚至现金部分还有所下降,但这个行业和岗位的未来发展却是看起来「晴空万里」,没有明显的「天花板」,做得好往上跳几跳都没问题。因此,F君彷徨和犹豫之后,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份降薪offer。


与F君类似地,J君也经历了这样的抉择。事实上,J君对薪资的妥协让人印象更为深刻。当时J君已经是某企业的高阶管理者,年薪已两百多万,而当时的新机会是某上市公司的同等职位,降薪幅度大到令人诧异。


J君认为,上市公司的业务复杂程度将显著高于原公司,因此虽然职级不变,但新岗位的含金量将远高于原岗位。或许是出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,J君最终咬牙接受了这份薪资大幅度跳水的offer。当然,老板承诺的期权并不少。



跳槽只为涨薪?不是吧,但最后的决策焦点往往是薪资


之所以选择跳槽,我们内心总是有较为明确的诉求。按照马云的话说,离职要么是因为钱少了,要么则是因为心累了。不管咋说,薪资是必须重点充分考虑的,至少这是我们自己的身价吧。


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,上述两个案例中,不论是F君还是J君,两个人既没有追求金钱的提升,也没有追求所谓的安逸、舒适或是稳定。难道是反其道而行之,故意追求刺激与挑战?


我们没有资格擅加揣摩,毕竟一千个跳槽者,或许就有一千个诉求。他们可能是为了升职加薪,可能是看中岗位、公司和行业的未来,可能是想要获得更大的权限去有所作为,也可能是想要经历不同性质或发展阶段的公司来丰富人生的履历……


每一次跳槽,必然有得有失,如果我们陷入了「患得患失」,肯定无法决策。为涨薪而跳槽,不是坏事;但只为了涨薪而跳槽,隐含的风险也是必然的。


小舍小得,大舍大得,不舍不得!


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,每一次跳槽的平均涨薪为36%。跳槽等同于涨薪,这似乎是各大求职网站想要包装出的「真理」。


不仅如此,我们身边还有那么几个极端的案例:某某兄因为几年前加入了某创业公司,经过ABC轮外加IPO,如今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。这样的故事听多了之后,以至于市场上竟产生了那么几个刻板印象:外企跳民企等同于会涨薪很多,加入创业公司是实现财富自由的必然捷径……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也算得上千古绝唱了吧!


虽然跳槽可能是实现职场「弯道超车」的途径之一,但财富自由这件事情哪有那么容易实现?那些实现财富自由或收入大幅增长的仁兄,他们并非赢在锱铢必较的基础工资部分,而是赢在股票、期权,或是绩效奖金,这些部分既存在较大的风险,也必须依靠个人全身心的投入与努力。


只选择性地看见结果,却将中间的过程简单化、模糊化、省略化,才是一部分职场人在薪资谈判过程中妄想「已经有的必须有,以前没有的也要有」的心理来源。



艺高人胆大,胆小的人呢?


凡事有所得,便会有所失。这个道理世人都懂,为何偏偏在跳槽的那个节点,却突然将关注点全部集中在「得」的部分呢?


过去十二年,C君一直稳定在某世界500强国企,虽非同龄人中的佼佼者,但C君的日子还算得上舒坦。他做出了那么些在行业上可以称道的成绩,也在公司和行业里混了那么些脸熟。


C君也并非完全安于现状,毕竟他的不少朋友们已经「飞黄腾达」。十二年稳定在同一家企业,已经算得上忠诚和长情。工资的涨幅已经变成了波澜不惊的普涨,福利还渐渐变得不如从前,与其在这里彼此相守到退休,不如趁年轻去外面看看?


C君去看了一家民营企业的机会,对方给他开具的基本工资略低于他现在的收入总和,但浮动的奖金部分却是基本工资的1.5倍。想到进入民企后节奏的骤然加快,以及凡事都要依靠自己(过去国企有些资源),C君觉得这笔买卖实在是不划算。十二年才跳那么一次槽,一生又能跳几回槽?与其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奖金上,还不如争取在踏踏实实、铁定能够获得的基础工资上。C君提议:基本工资和奖金部分的金额互相颠倒下。


可是对方公司坚持原状,理由很简单:如果胜任,多拿奖金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?不用说,后来这个offer废了。


对于成熟的职场人而言,如C君这样谨慎跳槽的人并不少见。每一次跳槽就是一次薪资谈判的最好机会,错过一次,下一次就不知道将会在何处。在薪资谈判的过程中,这份对未知机会无从把握的焦虑感、对已有舒适圈的惜别与可能风险的恐惧,以及认为跳槽就应当涨薪的理所应当,促使候选人倾向于将未来风险最小化、收益最大化。

但对方公司/老板也是这样想的。



信任不是谁给予谁就有的,而是相互验证出来的


当对方公司/老板面对一个过去经历还不错的候选人时,他们依然质疑这个候选人未来的绩效表现。风险最小化、收益最大化,这个标准适用于彼此双方。


在此前的文章那些名校毕业的平庸中年人……中,我们有说过老王的故事,当时他在某个重要的职场转折点,即在薪资一分不涨、损失半年奖金的情况下选择了跳槽,并不是因为他自己有多么的果决,而是因为他的妻子告诉他:「拳头要收回来,才能再打出去。」


跳槽可能最终追求的是钱和地位,但在职场中,钱和地位的赋予者是老板,只有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被老板认可和信任,才能实现这个最终追求。可信任并非依靠几轮面试就能够被建立,而需要靠今后工作中的一系列的「失」去争取。


这个「失」可能是急剧上升的压力,可能是996或007的时间压缩,可能是新同事的质疑,可能是家人的不理解与不支持,可能是必须独当一面的责任,可能是骤然加剧的工作强度,可能是完全陌生的文化氛围,也可能是必须快速成长的痛苦感……


不忍受低谷中的种种煎熬,不经历黎明前的这段黑暗,而将希望寄托于老板的突然信任,寄托于只要跳槽就能大幅涨薪的「真理」,是否太过美好些?拳头收回来了才能打出去,厚积才能够薄发。


所谓得与失,求的不是一时,而是在较为漫长的时间维度中,去证明和争取的。得与失的关系就好像福与祸。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?降薪跳槽,又焉知非得?

© 2020 上海鸿景领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 沪ICP备2020033319号-1 沪公网安备31010402008682 Designed by wanhu.
关注领炫订阅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