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些晒娃的爸妈,后来都被啪啪打脸了吧……

发布日期:2021-01-26

养娃的过程,是一个从山顶跌落山谷,然后又从山谷,艰难攀登的过程。


有些人永远停留在山谷,有些人缓慢抵达另一座山顶。


这截然不同的命运,藏着泾渭分明的父母……



Part. 01

我家儿子,出生于大年三十早上 8 点 22 分。

 

他从我的身体里剥落那一刻,浑身血污,满脸褶皱,拳头攥紧,大哭一声,惊得久未落雪的城市,洋洋洒洒地飘起了雪花。

 

那一刻,所有家人都热泪盈眶地断定:

 

娃长大后,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

 

你看看啊,他早不出生晚不出生,偏偏出生在阖家团圆、万分重要的大年三十;

 

他生辰八字里,占了二和八,非常契合老话里「男占二五八,女占三六九」的好彩头;

 

他出生那一刻,就连老天爷都飘起瑞雪,以示热烈欢迎和钦点嘉奖……

怀着如此美好的憧憬,在孩子取名这件事儿上,一家人就显得格外慎重:

 

我们的娃,可不是一般的娃,不能随便取个「石头」「钢蛋」「狗剩」这样的名字啊。

 

要取就取那种一鸣惊人的、过目不忘的、磅礴大气的、前程锦绣的。

 

为此,大过年的,爷爷和爸爸拎着礼物,拿着烟酒,跑到一个对易经颇有研究的老师那里。

 

老师询问完娃的生辰八字,又询问了我和娃他爸的,大手一挥,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些生僻又难懂的字,画了张奇形怪状的图,惊呼道:

 

「此子出生之时,文曲吉星高照,长大必是才子一个!」

 

爷爷和爸爸听罢,眉笑眼开,合不拢嘴,千恩万谢,转述给我时,那一个个的表情,用「眉飞色舞」来形容,一点都不为过。

 

娃也不负众望,从小就表现出「过人天赋」:

 

他从会说话起,记忆力就特别好,见过的人,去过的地方,看过的卡片和文字,不用重复第二遍,他都记得清清的。

 

他超级爱表达,甚至到了语出惊人的地步,一两岁时就会模仿大人,说出「原来如此」「没必要」「还可以」这种高冷又有范的奇妙之词。

 

还有。

 

娃在一岁抓周时,抓住一个书本不放,加上算命大师「文曲星」暗示,全家人都欣喜若狂,认定娃爱学习,特别喜欢给他买书:

 

不管是谁,只要带孩子去书店和商场,都会给他买各种各样少儿很宜的读物。

 

然后,轮流上岗,不厌其烦地教他认字,为他朗读。

 

所以,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:

 

娃 2 岁多还没上幼儿园,已经认识了好多汉字。

 

大人们对着电视和手机看个不停时,他常常一个人坐在书桌前,安静地看绘本读故事,完全不受干扰,简直就像个天使小宝贝。

 

娃 6 岁还没上小学时,差不多已会自主阅读。


那时我还在报社上班,采访回来经常拿很多资料,随手扔在客厅卧室里,娃拿起来就奶声奶气地诵读:

 

「南水北调工程,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,分东、中、西三条线路……」

 

印象最深的,是一个周末的傍晚,我带着娃去门口广场玩。

 

广场上有个阅报栏,常有老人无所事事地站在那里,读报谈论国家大事。

 

我带娃途经此处时,娃只是抬眼看了一下,就开始他的表演:

 

「《人民日报》,XXX 到 XX 省视察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牢记宗旨,勇挑重担……」

 

此言一出,语惊四座。

 

戴着老花镜的几个老人,纷纷转身,向我和娃投来注目礼:「这孩子,多大了?什么?刚满 5 岁!哎呀呀,了不得,了不得啊!」

 

夏日的傍晚,美丽的晚霞,热闹的广场。

 

初为人母的我,抱着这样一个神奇的娃娃,在小区广场上接受众人充满羡慕和惊叹的赞美,那感觉怎是一个「好」字了得。


那感觉像要飞!

 

就仿佛,我怀里抱的,不是个 5 岁的孩子,而是一个金光闪闪的未来。

 

然而——



Part. 02


然而,娃上了小学后,一切都变了。

 

因为识字太早,我们也没有系统地教他拼音,他只认字,不读拼音,直到现在上了 5 年级,看拼音写词语这一项,还是逢考必错。

 

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扎牢,完全凭印象而不是偏旁笔画认字,所以很多形近字,娃经常念错写错,比如「延、诞、蜒;奄、掩、淹、俺;彦、颜、谚……」

 

因为太喜欢看书,不管是我的书、他爸的书、爷爷奶奶的书,娃抓起来都要看,上学路上看,吃饭时看,上厕所看,就连去饭店吃饭出门旅行,他都要带上一大摞书,结果成功地把眼睛看近视了。


仅仅这些,也就罢了。

 

更要命的是,自从上学后,娃身上「神娃」的那部分光环,开始渐渐隐退,「熊娃」的那部分特质,却欲盖弥彰。

 

他原来那么好的记忆力,但上学后,常常忘记老师的交代和嘱咐,甚至有时会记错作业,忘带书本,因此写过好几次检查;

 

他说起话来头头是道,犟起嘴来妙语连珠,小眼睛里能看到这世上最细微最深刻的变化,但你要让他正儿八经写篇作文,他就像把屎拉到裤子里一样坐卧不安;

 

他读题那么快,做题也极速,恰因太快太急,不够稳重,数学不是看错了数,就是把这道题的答案写到下道题上,甚至出现做几道空一道的奇妙景象……


特别是,当我在班级群里看到,别人家的娃,都像是被文曲星附体了一样,又是奥数第一名,又是作文发表了,又是英语竞赛得了奖,又是会弹钢琴会画国画,顺便还会围棋和跆拳道时,就感到老脸火辣辣地疼:

 

是谁曾暗暗窃喜,认定自家娃是文曲星下凡?

 

是谁,曾壮志凌云,觉得自己娃将来长大了不是当个科学家、数学家、医学家,就是当个大作家?

 

又是谁,拼命摁也摁不住那翘起来的小尾巴,曾在朋友圈里秀一张又一张娃这样那样的照片,只为满足老母亲自己的虚荣和骄傲,明里暗里告知天下「看,我生的娃,点个赞吧」……

 

结果呢?

 

当现实伸出一双果断利索的小手,在我脸上毫不留情地啪啪打耳光,我才低下高昂的头颅,羞愧地承认:「醒醒吧,别再做望子成龙的黄粱美梦啦!」

 

也就是从那时起,我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:

 

为人父母,我们对孩子的预期,是随着孩子个头蹭蹭蹭地上涨,而不断嗖嗖嗖地往下降的。

 

这个认知,在我遇到一个在大学当教授的朋友后,又有了新的内涵——



Part. 03

我们这届家长,除了喜欢焦虑和比较,还有一个共性的特质,那就是一见面,说不到三句话,言必谈娃。

 

所以,去年某月某日的某个午后,我去拜访一个老朋友。

 

我们原本在装模作样地讨论心理学,说不到三句,就谈起了娃。

 

她漫不经心地问:「你娃几年级啊?五年级啊,一切,都还好吧?」

 

我一看,这是想问我教育有没有困惑呀,那我还客气啥。

 

然后,我面具一摘,老脸一沉,就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、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倾诉了一个老母亲,从天上到地下的心理落差。


「你这算啥。」她优雅地喝了口咖啡后,淡淡地说,「我娃小学时,可是经常考第一名哦。」

 

然后,她放下咖啡杯,看了一眼窗外明媚的阳光,顿了一下强调道:「倒数第一名哦。」

 

她和丈夫,一小都是学霸。

 

俩人还是高中同学,高考时分别以全校第二、第五的骄人成绩,考上了 985。

 

然后,俩人又携手读了硕博。

 

毕业后,一个到高校教书,一个去了科研单位。

 

这样的一对小镇做题家,相亲相爱完美结合,在生下娃的那瞬间,不仅仅被为人父母的喜悦充满,而且被四面八方的蜜语灌晕:

 

「龙生龙,凤生凤,咱家孩子智商肯定行。」

 

「你瞧这孩子,天庭饱满,地阁方圆,一看就是将帅之才。」

 

「父母都学习这么好,都这么优秀能干,这孩子将来必然是个小学霸。」

 

「你家娃将来读书,根本不用报补习班,父母就是最好的辅导老师啊……」


在亲朋们的祝福中,她和丈夫也开始飘起来,美滋滋地憧憬未来:「咱娃将来,肯定爱学习,懂礼貌,有抱负,好前途……」

 

然而。

 

在幼儿园阶段,看起来还算乖巧可爱的她家娃,到了小学后,就像被羊群远远甩在身后的可怜小绵羊,根本就跟不上趟儿。

 

「孩子也学,每天回来,都乖乖去写作业,但就是成绩上不去。一二年级时,全班 60 多个人,50 多个考 90 多分,她考 70 多分。三四年级时,全班 50 多个考 80 多分,咱娃考 60 多分。光荣垫底,从未意外。」

 

老师为孩子的成绩捉急,常发短信发微信,提醒她注意孩子的学习。

 

有次开家长会后,别人家父母都走了,她留下来和老师单独说明情况。

 

看到她,老师第一句话问:「你是做什么工作的?」

 

听说她是大学老师后,娃的老师沉默了好一会儿,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:

 

「咱们当老师的,也不是神,对吧。」

 

为让孩子跟上大部队,每天晚上他们家就上演这样的剧情:

 

夜深人静,书房灯亮,两个 985 学霸,轮流给孩子讲鸡兔同笼、组合图形的面积、阅读理解、英语过去式和未来式。

 

只是,学霸父母讲得口干舌燥、吐沫星子乱飞,孩子还是面无表情地低下小脑袋,用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似懂非懂,提醒她那智商超人的父母:「爸爸妈妈,我听不懂啊。」

 

所以,已是研究生导师的老母,和做着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的老父,免不了对孩子失望。

 

失望之极,曾发愿要用生命来爱孩子的他们,也就难免情绪崩溃,口出恶言,号啕大哭,甚至想夺过孩子手里的笔,三下五去二帮孩子把作业写了。


「以至于后来,孩子回到家里写作业,我们只要站在她身后,她就开始条件反射似地全身发抖,连笔都握不住。

 

她这种深深的恐慌,让我心疼。

 

也就是那一刻,我把过去所有的期待,全部砸碎扔掉,暗暗告诉自己,既然此生无缘收获一个聪明的学霸,那就安然陪伴一个平凡的普娃吧。」

 

朋友说。

 

但,这谈何容易。

 

最不容易的,是在教育如此焦虑恐慌的今天,怎样才能在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中,保持一颗淡定开阔的心?!

 

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,喜剧出现了——



Part. 04

她家孩子,一直到小学五六年级,都还是班里垫底的人。

 

但孩子也不是没有优点,那就是她对自己喜欢的事情,非常专注。

 

她很喜欢画画,也乐意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手工,甚至非常热衷做家务,节假日还跟着家里的保姆烤面包蒸馒头。

 

朋友和丈夫历经几天几夜的商量讨论后,最终达成了两个共识:

 

第一,他们俩都退出孩子的教育,请人来辅导,让父母归陪伴,让教育归老师;

 

第二,放弃让孩子成为学霸的执念,仍要陪伴孩子随大流吃苦,就算成绩差,也得参加高考。

 

当学霸父母,退回守望者的角色,愿意接纳孩子的平常,并时不时给予孩子鼓励,该玩玩该吃吃该喝喝该旅行旅行,看见孩子一毫米的进步,而不是死盯着学习成绩,把自己气得咆哮大哭发脾气,孩子反而开始了缓慢而持续的进步:

 

脸上有了笑容,慢慢变得自信,开始愿意和他们说学校的事情,成绩也从 60 多分到 80 多分,从 80 多分到 90 多分,90 多分到 100 多分……

 

初中三年级时,孩子最好的成绩,竟然在全年级 1000 多人中,考了 100 多名。

 

听闻此讯,朋友和丈夫简直比中了 1000 万大奖还高兴:「娃终于开窍啦,娃终于开窍啦。」


后来,高考时,他们家孩子以全校第 40 多名的成绩,考上了 985。

 

亲朋们知道后,一个个像押对了宝的预言家一样,得意洋洋地在庆功宴上发表感想:

 

「我当年早说了吧,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生来会打洞。」

 

「我很早就断定,这孩子一看就是学习的料儿。」

 

「你看吧,学霸的孩子必然是学霸……」

 

只有我朋友和她丈夫,一边接受着众人的赞美,一边在心底暗暗矫正这种认知:

 

学霸的孩子,不一定是学霸。

 

这个最终考上 985 的孩子,险些背着学渣的标签过一生。

 

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,在教养的这条路上,历经了怎样的大起大落……

 

「家庭教育,不是一个造梦的工程,而是一个毁梦的过程。」


朋友说。

 

我仔细揣摩着这句话,觉得特别有道理,但又觉得哪里还需要再掰扯掰扯。

 

直到上周,我又得到这样一个认知——



Part. 05

上周我去上心理学课,课堂上老师分享了这样一个观点:

 

这世上,1000 个孩子中,只有 1 个孩子是天生的学霸:


天资聪慧,专注自律,做题认真,追求极致,热爱学习,且乐在其中。

 

剩下的 999 个,都是资质平平的孩子。

 

非常遗憾的是,这 1000 个孩子的父母,有 999 个人都自信地以为,自家孩子是天生的学霸。

 

为什么?

 

因为,为人父母,当我们把一个小生命带到人世间时,是充满了期待和愿景的。

 

这种憧憬,会让我们给自己身边的小人儿,镀上一层闪闪的金光,自以为是地认定,孩子将来一定会书写传奇,创造辉煌,超越父母,光宗耀祖。

 

孩子小时,活动范围小,缺乏参照物,又没有成绩和指标,在拔节生长中一天一个样儿地给父母带来崭新的喜悦。

 

父母的幻觉就会在成就感的刺激中,不断膨胀,继续做着「我娃不一般」的梦。

直到有天,孩子背着书包,来到学校,开启真正意义上的求学。


在分数和评比这个指挥棒的挥舞中,小小的身躯在大大的校园里开始漏洞百出,家长也在惊恐和失望中,从期望的高山,跌落失望的河谷。

 

是孩子变了吗?

 

不是的。

 

孩子一直是那个孩子。

 

破灭的,是家长的执念和幻觉。

 

是父母通过孩子寻找或炫耀自己的存在感、价值感、成就感。


包括,把自己都无法做的事情,强加给孩子的控制感的一一粉碎。


如果,这种种感觉破灭后,父母没有(或不愿意),从挫败感里醒来,看清孩子真实的情况、真切的情感、自我的主体,仍用指责、羞辱、殴打等乱贴标签的方式,伤害孩子。

 

那么,孩子就会如父母所愿,一直待在父母的绝望之谷里,活成父母最不愿意看见的样子,借此惩罚报复父母。

 

如果,幻觉破灭后,父母愿意如实如是地看见一个孩子,抽丝剥茧地透过种种问题,看见困扰其中的孩子的疼痛和呐喊,然后把问题当作成长的契机,把分歧当作沟通的桥梁,通过切切实实的方法和陪伴,引领孩子一点点往前探索。

 

那么,孩子就会像个爬坡的赶路人,从绝望之谷里一寸寸往上攀登,再次回到希望的山巅。


这山巅,也不一定就是名牌大学,而是内在的自信和阳光,是内动力的驱使下,对自我的探索和安放。

 

所以,重返的山巅,已不是父母期望的高山,而是孩子在经历和感受、体验和见识中,构筑的自我信念。

 

所以,大部分人的养育,就是一个希望→绝望→重燃希望的倒三角。


唯有父母破除了我执和幻象,看见了孩子,学会了接纳,懂得了引领,习得了真爱,孩子才会在清晰的路径里,重返自己的山头,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人。

 

今天,我把这个观点,分享给更多朋友:

 

愿我们在养育中,能摆脱自我的执念,挣开过度的期待,尊重孩子的本我,找到合适的路径。

 

这样,哪怕暂时跌落绝望之谷,也能在爱和培育中,引领孩子杀出绝望,重返山头,拥抱希冀。

 

新年里,一起鸡娃,一起加油鸭。


© 2020 上海鸿景领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 沪ICP备2020033319号-1 沪公网安备31010402008682 Designed by wanhu.
关注领炫订阅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