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从年薪200万,到无业游民
发布日期:2019-07-16
在旁人眼里,L君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。
L君35岁时,就已经成为公司某品牌的业务负责人,在商场上叱诧风云,取得了骄人的战绩。两年后,公司决定开拓一个新的品牌,任命L君为新品牌的业务负责人,其年薪也随职位的变动逾越了200万的关口。
资金不到位,忙人变闲士
L君向来是工作中的「拼命三郎」。十多年前,L君初入公司时,还是公司数千名员工中毫无存在感的无名小卒,但凭借着自己的「超负荷」努力,以及些许的幸运,他一步步完成了从「nobody」到「somebody」的蜕变。
三年前,L君被公司任命为新品牌的业务负责人后,他延续着过去的拼搏精神,热忱地投入到新品牌的创建之中。起初,一切都在红红火火的推进中,市场调研、方案设计、产品研发、打样评估……眼看就要量产了,公司管理层却犹豫了。
资金不到位,所有工作都被迫停滞。L君一边争取着管理层的支持,一边安抚着手下的众多兄弟,但工作的节奏终究还是慢了下来,渐渐变得有些无所事事。管理层的态度总是难以揣摩,既不明确拒绝,也不果断应允。希望好似暗夜里恍惚的火苗,每当有风吹来,也许熄灭;又也许,可以化作燎原之势。
钱多事少离家近,何必折腾?
期间,L君的老板开始指派给他一些「奇怪」的任务。这些任务照理来说,和L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,但L君闲着也是闲着,便欣欣然以帮忙者的姿态,在别的部门混个脸熟和热闹。
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既不复杂,也不忙碌。L君拿着高薪,内心却开始渐生忧虑:这200万拿得是不是过于轻松了?L君当然明白「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」的道理,于是大约在两年前,他开始关注起外部市场的机会。凭借过去十多年的「漂亮」业绩和背景,一家民营企业向L君抛出了橄榄枝。
然而,L君却犹豫了。在外企十多年,L君早已顺应了这种企业文化,在设定好的框架内颇有安全感地行事。而该民企既没有明确的规则和指标,也没有成熟的团队与体系。这是不是从一种「不确定」跳到另一种「不确定」呢?
L君问同龄的朋友:「你说,我要不要跳槽去民企?」
「你现在薪资多少?」朋友问。
「加起来差不多200万吧。」
「钱多事少离家近,你瞎折腾什么啊?」朋友一脸不可思议,「你就呆着呗,200万呢,你能拿一年是一年,让你走的时候再走好了。」
L君心想:是啊,多混一天都能赚好几千元,何必和钱过不去;再说,又不是我的问题,是管理层决策太过优柔寡断,导致资金迟迟不到位,该做的我都做了,拿这钱我也不心亏……这样想着,L君把到手的offer婉拒了。
40岁失业,高不成低不就
后来,L君的工作变得越来越「不务正业」,老板对他也越来越「不待见」;他同时也在关注外部机会,但薪资高于或等于200万的工作似乎已经不再垂怜他。
再一年多后,管理层先于L君做出了决定。L君被迫离开了公司。于他而言,也未尝不是一种解脱。这一年,L君刚好40岁,在一个男人最黄金的年纪。
L君去参加面试,谈及过去经历,他不知该如何描述那近乎空白的三年时间。L君开始找业内资深的朋友帮忙,想让他帮忙介绍一份工作,以便回归正轨,躲避这场中年的危机。
资深的朋友问:「你之前为什么不跳出来?」
「之前觉得民企不太安稳。而且我也一直在看机会,但没什么适合的。」
「你现在想找相同或更好的工作,已经是不可能的了。你过去三年,等于什么都没干。况且现在经济也不好,市场上没那么多好的岗位。」朋友说话很直接,「你调整下心态,找个差点的工作从头再来吧。」
L君不说话。他觉得不甘心,但又无法反驳。
没有白得的利益,盈亏两面
L君是聪明人,早在两年前,他已经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,开始寻求Plan B;但他终究还是沉陷在200万的现实利益中,无法做到真正的舍弃——先舍后得。
经济学家阿尔钦(Armen Alchian)曾经说过:「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。」表面上,L君付出不多,「白白」赚取了公司数百万元,似乎是经济上的赢家;但事实上,从L君懈怠的第一天起,他就在损失未来更高的收入。其本质在亏损,在付出巨大的、不可限量的成本。
假设两年前,38岁的L君接受了那家民企的offer,并且做出一定的成绩。随着其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,今天L君的身价又岂只是200万年薪?
而且,L君的职场上升期可以因此有机会延续至50岁。这十多年的薪资差距就将是他当初「放弃了的最大代价」,其计量单位又何止是百万?
更何况,连续三年的慢节奏,L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已显著下降,早已不是200万年薪的身价了。世上没有白得的利益,盈亏两面,过于留恋眼前「不符合商业逻辑」的利益,必将损失自身的价值和明天的无限可能。
谋生者,必先死而后生
《黄帝阴符经》有云:「谋生者,必先死而后生;习死者,必先生而后死。」意思是:谋求生存的人,必须先有必死的决心,而后通过奋斗才能获得生存。避免死亡的人,必须先有不贪生怕死的锐气,而后努力奋斗,才能祛除死亡。
纵观那些屹立在商海之巅的企业家,哪一个不是既怀着担心企业明天就「死」的忧虑,但同时又有着超乎常人的长远目光,拥有着「置之死地而后生」的决绝呢?
在华为创立初期,任正非几乎是孤注一掷地将大笔资金砸在技术研发上,在直接生产人员不到200人的情况下,雇佣了500多名研发人员。然而,创业的艰难曾让任正非一度陷入绝境,坦言:「研发失败我就跳楼」……即便如此,在生死边缘的任正非仍然坚信:技术领先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。而这,最终成为了华为制胜的法宝。
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是相似的,只有目光足够长远,专注于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才能突破职场上的「生」与「死」,取得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成功。
有人问我们:「难道我们一生都只能不断向前奔跑,无法停歇吗?」
并非如此,这不过是选择而已,只是每个选择背后都有一个堪须承担的后果。很多人,譬如L君,奋斗了十多年,认为自己理应休息一阵,理应舒服地享受过去的劳动成果;但又内心骄傲,在休整后不甘心去更有挑战性的公司,做更累的工作,拿更低的薪资。
尤其在现今的经济寒冬中,多家企业直接选择从中高层优化人员。从年薪数百万,到无业游民,可能只是一夜之间。
没有人可以「躺」在功劳簿上,依靠昨天过活;只有将目光投向明天,直看到生死一线间,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的状态,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、不死之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