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企跳民企,十死八九?

发布日期:2019-07-02

「当然,我们也遇到过年薪直降100万、但经过全面评估后仍然果断跳槽的候选人,他后来果然发挥了更大的价值,薪资也水涨船高、远超从前了。」

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确实相当有魄力,私以为,足以用「胆识过人」来形容。他原本就职于某世界500强外企,身居高位,年薪300万,算得上大多数人眼中的成功人士。照理来说,就算选择跳槽,寻常人一般也会选择类似规模的外企,追求更高的薪资或职级,但他却在薪资直降100万的情况下,跳槽去了一家上市民企。

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般的决断力。现如今,即便是外企没落、民企崛起,那些随着外企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和人才,也不敢贸贸然离开过去的「文化圈」,投身「混乱」、「自由」、「艰苦」的民企。江湖上广为流传的是「外企跳民企,十死八九」;几家个性鲜明的民企,也常用「活下来」或「活不下来」描述新进人才的结局。

「企业文化」这个听来虚无的词汇,被越来越多地提及。那么,外企和民企究竟在文化上有哪些显著的差别,以致于让那些身经百战的精英群体,都无法跨越这道看不见的鸿沟呢?


民企:扑面而来的混乱?


B君从外企跳到民企后,直言自己「被扑面而来的混乱吓到」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B君觉得自己经历了某种无法理解的「颠覆」:没有framework(框架),没有flow(流程),没有schedule(日程表),没有Workday(工作系统),没有principle(行为准则),没有system(体系)……简而言之,外企有的那些流程、规则、制度、「条条框框」,民企统统都没有。

不仅如此,没有上述这些东西,最多也就是做事的过程变得混乱。但民企「可怕」的地方在于,不仅让你不知道「How to do」;大多数情况下,你连「Do what」都不知道。B君还在外企的时候,每个财年伊始,全年的KPI就稳妥地背在身上了。过程中稍有疑问,可以随时找老板对话,明确最终target(目标);制定出某个方案,也需要和各个部门沟通,获取alignment(协同)。

B君也曾觉得某些流程太过拖沓。比如所谓的alignment,就是各个部门的意见表达和彼此牵制,这种来来回回的过程很慢,但也能给B君带来安全感。「你不用对项目结果负全责,所有参与者都在share responsibility(分担责任)。」

后来,B君去了民企,他照旧问老板:「我们的目标是什么?」老板竟然回答:「我也不知道。你是专业的,你觉得可以做什么呢?」B君一时懵比,但也不愿在新老板面前显露怯色,便随口提出了几个设想和方案。本以为老板总归会提出自己的意见,谁知道老板竟连连点头:「挺好的。你去做吧。」

What?不用和别的部门老大商量下吗?这就开始干了?预算是多少?目标是什么?KPI怎么算?……B君内心奔腾而过一连串的问号。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,初来乍到的B君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,他提出的设想当中有一部分内容,他只是听说过,可自己从来没有实际做过。

挖坑容易,填坑难。B君自己把「Do what」当中的「what」给说出去了,后续也只能咬着牙干。别说「996」了,B君一度几乎「007」——全是自愿的,也是「自找的」。B君说:「以前在外企,总觉得自己没什么发挥的余地。到了民企,忽然就自由了,但自由是一种可怕的感觉。之前你要说服各个部门的leader(领导者),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来;而现在,那些本该反对的人们却退到了道路的两边,面前是一条明晃晃的通途,我却突然不敢迈步了。」

那些外企人习惯而敬畏的流程和制度,是企业避免风险(对个人也是)、维护百年基业的良方,但同时也使得公司无法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。多数民企并没有厚重的历史和资产,它们生于「经济的乱世」,以「活下来」为第一要义,在未知和变数中快速前进。所谓的「混乱」,何尝不是这个「混乱」时代的缩影和应对法宝?


规则 ≠ 美好,有序 ≠ 前途


外表光鲜亮丽的外企,看似充满人文关怀,其实也不过是表象而已。比如所谓的「work & life balance」(工作生活平衡),有几个外企工作者敢于在指标之下不加班?又比如所谓的「speak out」(畅所欲言),又有多少外企人敢于冒大不韪、犯「政治错误」?更不用说那些「瞬间裁员」的故事了……相较之下,民企似乎还更加「真实」一点。

除了那些真正爬上金字塔顶端的人,大多数基层工作者无非被训练成了一颗优秀的「螺丝钉」,听从指令,严格执行,按部就班。看起来井然有序,却在漫长的岁月里,慢慢被消磨掉热情、冲劲和创新能力。即便是奋斗到中国区金字塔顶端的人,也无非是全球总部的战略执行者,究竟能有多少话语权和影响力,仍然有待商榷。

诚然,近几年来,不少外企为了在市场上「活下去」,也在经历变革和转型。有尝试建立敏捷的跨部门项目小组的,也有将「innovation」(创新)写进最新的战略目标中,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之外另有建树的;但另一方面,也有部分企业受困于沟通流程和数据安全的泥沼,完全无法与时俱进(比如某企业中国区想要上线微信端的招聘平台,硬是和global磨了两年也没获批)。

总的来说,相较于民企,外企的动作还是太慢了。时代已然变化,那些带领你走到今天的东西,并不一定能带领你走到明天。


外企跳民企,破而后立


笔者曾与某位外企高管交流职业经历。她跨越过多个行业,自述「享受挑战」、「乐于跳出舒适圈」,于是笔者问道:「那您有没有想过去民企发展呢?」她当即笑了起来,轻微地摇了摇头,没有用言语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
外企跳民企,不只是轻飘飘的一句「跳出舒适圈」。尤其对于已在外企工作了十多年、甚至二十多年的人来说,企业文化在个体身上打下的烙印,岂是朝夕之间能够轻易抹去的?那些习惯的、认同的、敬畏的、厌烦的、安心的、理所当然的东西,原本充斥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间隙,有朝一日,说没有就全没有了;民企的老板,豪情万丈,振臂高呼:「放手去干吧!」

改革开放41年来,民企早已有足够的底气平视、甚至俯视曾经「高大上」的外企。据全国工商联统计,民企已然成为中国市场的主体生力军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,其经济创造的GDP占比超过了60%,有的省份高达70%以上;在城镇就业方面,民营经济的占比超过了80%,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了90%;在对外贸易方面,民企也成为了最大的出口主体,自2015年起连年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。

从趋势来看,民企比外企更有发展的作为。但外企跳民企,仍然是勇气与风险并存的决定。我们当然会在各种研讨会或平台上,看到自信满满的原外企中高管讲述自己如何在民企「活下来」。他们是优秀的「幸存者」,他们的优秀不在于平台赋予的价值,而是作为个体的自己很优秀。如同那些适应能力卓越的藤蔓植物,会随着环境而变化自身,如果有支撑物(规则、流程、制度),它就会成为藤本;但如果没有支撑物,它就会成长为灌木,依旧发芽、展叶、开花。

外企跳民企,无非是破而后立。打破原有的规则后,在新的土壤中适应、扎根、成长。大多数的民企都会给予人才试错的空间,如果不是「攀援的凌霄花」,试试看,又何妨?


© 2020 上海鸿景领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   沪ICP备2020033319号-1 沪公网安备31010402008682 Designed by wanhu.
关注领炫订阅号